孟子名句

仁人之于弟也,不藏怒焉,不宿怨焉,亲爱之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上·第三节》
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以意逆志,是为得之。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上·第四节》
天下殆哉,岌岌乎!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上·第四节》
孝子之至,莫大乎尊亲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上·第四节》
说诗者,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以意逆志,是为得之。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上·第四节》
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,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?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上·第七节》
圣人之行不同也,或远或近,或去或不去,归洁其身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上·第七节》
天之生此民也,使先知觉后知,使先觉觉后觉也。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上·第七节》

不挟长,不挟贵,不挟兄弟而友。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下·第三节》
友也者,友其德也,不可以有挟也。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下·第三节》
用下敬上,谓之贵贵;用上敬下,谓之尊贤。贵贵、尊贤,其义一也。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下·第三节》
其交也以道,其接也以礼,斯孔子受之矣。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下·第四节》
颂其诗,读其书,不知其人,可乎?是以论其世也。——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下·第八节》

虽有智慧,不如乘势;虽有镃基,不如待时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一节》
出于其类,拔乎其萃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二节》
可以仕则仕,可以止则止,可以久则久,可以速则速,孔子也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二节》
夫志,气之帅也;气,体之充也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二节》
志,气之帅也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二节》
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二节》
持其志,无暴其气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二节》
自反而不缩,虽褐宽博,吾不惴焉;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二节》
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三节》
仁则荣,不仁则辱。今恶辱而居不仁,是犹恶湿而居下也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四节》
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四节》
贤者在位,能者在职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四节》
尊贤使能,俊杰在位,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五节》
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六节》
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运之掌上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六节》
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六节》
仁者如射,射者正己而后发。发而不中,不怨胜己者,反求诸己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七节》
人告之以有过则喜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八节》
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八节》
子路,人告之以有过则喜。禹闻善言则拜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八节》

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;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下·第一节》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下·第一节》
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下·第一节》
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下·第一节》
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?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下·第三节》
古之君子,过则改之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下·第九节》
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其间必有名世者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下·第十三节》
君子不怨天,不尤人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下·第十三节》
如欲平治天下,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也?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下·第十三节》

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二节》
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六节》
目之于色也,有同美焉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七节》
苟得其养,无物不长;苟失其养,无物不消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八节》
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,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九节》
弈之为数,小数也;不专心致志,则不得也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九节》
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。未有能生者也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九节》
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十节》
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十节》
拱把之桐梓,人苟欲生之,皆知所以养之者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十三节》
养其小者为小人,养其大者为大人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十四节》
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十五节》

人皆可以为尧舜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下·第二节》
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下·第十五节》
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下·第十五节》
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下·第十五节》
教亦多术矣,予不屑之教诲也者,是亦教诲之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下·第十六节》

不耻不若人,何若人有?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七节》
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,是求无益于得也,求在外者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三节》
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,是求有益于得也,求在我者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三节》
人不可以无耻。无耻之耻,无耻矣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六节》
耻之于人大矣。为机变之巧者,无所用耻焉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七节》
古之人,得志,泽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。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九节》
得志,泽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九节》
穷不失义,达不离道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九节》
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九节》
善政得民财,善教得民心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十四节》
无为其所不为,无欲其所不欲,如此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十七节》
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二十节》
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二十节》
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二十节》
易其田畴,薄其税敛,民可使富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二十三节》
食之以时,用之以礼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二十三节》
孔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二十四节》
登泰山而小天下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二十四节》
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二十六节》
摩顶放踵利天下,为之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二十六节》
有为者辟若掘井,掘井九轫而不及泉,犹为弃井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二十九节》
杀一无罪,非仁也;非其有而取之,非义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三十三节》
居移气,养移体,大哉居乎!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三十六节》
君子引而不发,跃如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四十一节》
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,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四十一节》
天下有道,以道殉身;天下无道,以身殉道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四十二节》
其进锐者,其退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四十四节》
君子之所以教者五:有如时雨化之者,有成德者,有达财者,有答问者,有私淑艾者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四十节》

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三节》
国君好仁,天下无敌焉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四节》
梓匠轮舆,能与人规矩,不能使人巧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五节》
周于利者,凶年不能杀;周于德者,邪世不能乱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十节》
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十四节》
仁也者,人也。合而言之,道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十六节》
贤者以其昭昭,使人昭昭;今以其昏昏,使人昭昭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二十节》
山径之蹊间,介然用之而成路。为间不用,则茅塞之矣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二十一节》
充实之谓美,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二十五节》
诸侯之宝三:土地,人民,政事。宝珠玉者,殃必及身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二十八节》
君子之守,修其身而天下平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三十二节》
言近而指远者,善言也;守约而施博者,善道也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三十二节》
说大人,则藐之,勿视其巍巍然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三十四节》
养心莫善于寡欲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三十五节》

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三节》
以五十步笑百步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三节》
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三节》
为其象人而用之也。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?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四节》
庖有肥肉,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,此率兽而食人也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四节》
仁者无敌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五节》
天油然作云,沛然下雨,则苗浡然兴之矣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六节》
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七节》
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七节》
‘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’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八节》
无恒产而有恒心者,惟士为能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八节》
明君制民之产,必是仰足以事父母,俯足以畜妻子;乐岁终身饱,凶年免于死亡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八节》
权,然后知轻重;度,然后知长短。物皆然,心为甚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八节》
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八节》

以大事小者,乐天者也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下·第三节》
天降下民,作之君,作之师。惟曰其助上帝,宠之四方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下·第三节》
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下·第四节》
王顾左右而言他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下·第六节》
闻诛一夫纣矣,未闻弑君也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下·第八节》

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二节》
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学则三代共之,皆所以明人伦也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三节》
有恒产者有恒心,无恒产者无恒心。苟无恒心,放辟邪侈,无不为已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三节》
人之有道也,饱食、暖衣、逸居而无教,则近于禽兽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四节》
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四节》
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,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四节》
巨屦小屦同贾,人岂为之哉?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四节》
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四节》
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四节》
长幼有序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四节》

志士不忘在沟壑,勇士不忘丧其元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下·第一节》
枉己者,未有能直人者也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下·第一节》
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下·第二节》
士无事而食,不可也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下·第四节》
孔子亦矙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下·第七节》
胁肩谄笑,病于夏畦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下·第七节》
如知其非义,斯速已矣,何待来年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下·第八节》
孔子成春秋,而乱臣贼子惧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下·第九节》
无父无君。是禽兽也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下·第九节》

上无礼,下无学,贼民兴,丧无日矣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一节》
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一节》
为高必因丘陵,为下必因川泽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一节》
徒善不足以为政,徒法不能以自行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一节》
惟仁者宜在高位。不仁而在高位,是播其恶于众也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一节》
离娄之明,公输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:师旷之聪,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一节》
欲为君尽君道,欲为臣尽臣道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二节》
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,其失天下也以不仁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三节》
爱人不亲反其仁,治人不治反其智,礼人不答反其敬。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诸己,其身正而天下归之。诗云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四节》
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五节》
为政不难,不得罪于巨室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六节》
顺天者存,逆天者亡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七节》
夫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八节》
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八节》
为渊驱鱼者,獭也;为丛驱爵者,鹯也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九节》
失天下者,失其民也;失其民者,失其心也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九节》
民之归仁也,犹水之就下、兽之走圹也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九节》
自暴者,不可与有言也;自弃者,不可与有为也。言非礼义,谓之自暴也;吾身不能居仁由义,谓之自弃也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十节》
人人亲其亲、长其长而天下平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十一节》
道在迩而求诸远,事在易而求之难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十一节》
至诚而不动者,未之有也;不诚,未有能动者也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十二节》
诚者,天之道也;思诚者,人之道也。至诚而不动者,未之有也;不诚,未有能动者也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十二节》
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;争城以战,杀人盈城。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,罪不容于死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十四节》
听其言也,观其眸子,人焉廋哉?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十五节》
恭者不侮人,俭者不夺人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十六节》
君仁莫不仁,君义莫不义,君正莫不正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二十节》
有不虞之誉,有求全之毁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二十一节》
人之易其言也,无责耳矣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二十二节》
人之忌,在好为人师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二十三节》
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二十六节》
仁之实,事亲是也;义之实,从兄是也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二十七节》
不得乎亲,不可以为人;不顺乎亲,不可以为子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二十八节》

君之视臣如手足;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雠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三节》
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八节》
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义所在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十一节》
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十二节》
资之深,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十四节》
博学而详说之,将以反说约也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十五节》
故声闻过情,君子耻之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十八节》
君子之泽五世而斩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二十二节》
西子蒙不洁,则人皆掩鼻而过之。虽有恶人,齐戒沐浴,则可以祀上帝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二十五节》
仁者爱人,有礼者敬人。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二十八节》
君子有终身之忧,无一朝之患也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二十八节》
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。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二十八节》
责善,朋友之道也——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三十节》

老子


老子·八章
[战国]老子
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
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
李斯·谏逐客书


谏逐客书
[先秦]李斯

  臣闻吏议逐客,窃以为过矣。昔缪公求士,西取由余于戎,东得百里奚于宛,迎蹇叔于宋,来丕豹、公孙支于晋。此五子者,不产于秦,而缪公用之,并国二十,遂霸西戎。孝公用商鞅之法,移风易俗,民以殷盛,国以富强,百姓乐用,诸侯亲服,获楚、魏之师,举地千里,至今治强。惠王用张仪之计,拔三川之地,西并巴、蜀,北收上郡,南取汉中,包九夷,制鄢、郢,东据成皋之险,割膏腴之壤,遂散六国之从,使之西面事秦,功施到今。昭王得范雎,废穰侯,逐华阳,强公室,杜私门,蚕食诸侯,使秦成帝业。此四君者,皆以客之功。由此观之,客何负于秦哉!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,疏士而不用,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。

 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随、和之宝,垂明月之珠,服太阿之剑,乘纤离之马,建翠凤之旗,树灵鼍之鼓。此数宝者,秦不生一焉,而陛下说之,何也?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,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,犀象之器不为玩好,郑、卫之女不充后宫,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,江南金锡不为用,西蜀丹青不为采。所以饰后宫,充下陈,娱心意,说耳目者,必出于秦然后可,则是宛珠之簪、傅玑之珥、阿缟之衣、锦绣之饰不进于前,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。夫击瓮叩缶,弹筝搏髀,而歌呼呜呜快耳者,真秦之声也;《郑》《卫》《桑间》《昭》《虞》《武》《象》者,异国之乐也。今弃击瓮叩缶而就《郑》《卫》,退弹筝而取《昭》《虞》,若是者何也?快意当前,适观而已矣。今取人则不然,不问可否,不论曲直,非秦者去,为客者逐。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、乐、珠玉,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。此非所以跨海内、制诸侯之术也。

  臣闻地广者粟多,国大者人众,兵强则士勇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是以地无四方,民无异国,四时充美,鬼神降福,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,却宾客以业诸侯,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,裹足不入秦,此所谓“藉寇兵而赍盗粮”者也。

  夫物不产于秦,可宝者多;士不产于秦,而愿忠者众。今逐客以资敌国,损民以益仇,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,求国无危,不可得也。

诫子书


诫子书
[三国]诸葛亮
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
史记· 立木南门

立木南门
[西汉]司马迁

原文:
令既具,未布。恐民之不信己,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,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复曰:“能徙者,予五十金。”有一人徙之,辄(zhé)予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卒下令。

译文:
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,还没公布,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,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,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,并奖赏十两金子。百姓对此感到奇怪,没人敢去搬。又说“能将木头搬到北门的人,赏五十两金子”。有一人成功的将木头搬到了北门,商鞅立刻给了他五十两金子,用来表明自己不欺骗百姓。最后颁布了法令。

启示:
做人要以诚为本,说到做到,才能树立威信。以诚为本,依法治国,照章办事,才能够取信于民,得信于民,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,政通人和。

傅子·十胜十败


十胜十败
[三国]郭嘉

刘、项之不敌,公所知也。汉祖唯智胜,项羽虽强,终为所禽。嘉窃料之,绍有十败,公有十胜,绍虽兵强,无能为也。绍繁礼多仪,公体任自然,此道胜一也。绍以逆动,公奉顺以率天下,此义胜二也。汉末政失于宽,绍以宽济宽,故不慑,公纠之以猛,而上下知制,此治胜三也。绍外宽内忌,用人而疑之,所任唯亲戚子弟,公外易简而内机明,用人无疑,唯才所宜,不间远近,此度胜四也。绍多谋少决,失在后事,公策得辄行,应变无穷,此谋胜五也。绍因累世之资,高议揖让以收名誉,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,公以至心待人,推诚而行,不为虚美,以俭率下,与有功者无所吝,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,此德胜六也。绍见人饥寒,恤念之形于颜色,其所不见,虑或不及也,所谓妇人之仁耳,公于目前小事,时有所忽,至于大事,与四海接,恩之所加,皆过其望,虽所不见,虑之所周,无不济也,此仁胜七也。绍大臣争权,谗言惑乱,公御下以道,浸润不行,此明胜八也。绍是非不可知,公所是进之以礼,所不是正之以法,此文胜九也。绍好为虚势,不知兵要,公以少克众,用兵如神,军人恃之,敌人畏之,此武胜十也。公有此十胜,于以败绍无难矣。

战国策·楚策四


楚策四
[西汉]刘向

庄辛谓楚襄王曰:“君王左州侯,右夏侯,辇从鄢陵君为寿陵君,专淫逸侈靡,不顾国政,郢都必危矣。”襄王曰:“先生老悖乎?将以为楚国袄祥乎?”庄辛曰:“臣诚见其必然者也,非敢以为国袄祥也。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,楚国必亡矣。臣请辟于赵,淹留以观之。”庄辛去之赵,留五月,秦果举鄢、郢、巫、上蔡、陈之地,襄王流掩了城阳。于是使人发驺,征庄辛于赵。庄辛曰:“诺”。庄辛至,襄王曰:“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,今事至于此,为之奈何?”

庄辛对曰:“臣闻鄙语曰:‘见兔而顾犬,未为晚也;亡羊而补牢,未为迟也’。臣闻昔汤、武以百里昌,桀、纣以天下亡。今楚国虽小,绝长续短,犹以数千里,岂特百里哉?

“王独不见于蜻蛉乎?六足四翼,飞翔乎天地之间,俛啄蚊虻而食之,仰承甘露而饮之,自以为无患,与人无争也。不知夫五尺童子,方将调饴胶丝,加已乎四仞之上,而下为蝼蚁食也。蜻蛉其小者也,黄雀因是以,俯啄白粒,仰栖茂树,鼓翅奋翼,自以为无患,与人无争也。不知夫公子王孙,左挟弹,右摄丸,将加已乎十仞之上,以其颈为招。昼游乎茂树,夕调乎酸醎。

“夫雀其小者也,黄鹄因是以。游于江海,淹乎大沼,俯啄鱼卷鲤,仰啮陵艹衡,奋其六翮,而凌清风,飘摇乎高翔,自以为无患,与人无争也。不知夫射者,方将修其卢,治其缯缴,将加已乎百仞之上。彼礛磻,引微缴,折清风而抎矣。故昼游乎江河,夕调乎鼎鼎。

“夫黄鹄其小者也。蔡圣侯之事因是以。南游乎高陂,北陵乎巫山,饮茹溪流,食湘波之鱼,左抱幼妾,右拥嬖女,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,而不以国家为事。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,系已朱丝而见之也。

“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,君王之事因是以。左州侯,右夏侯,辇从鄢陵君为寿陵君,饭封禄之粟,而载方府之金,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,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,不知夫穰候方受命乎秦王,填邑塞之内,而投已乎黾塞之外。”

襄王闻之,颜色变作,身体战栗。于是乃以执珪而援之为阳陵君,与淮北之地也。

战国策·楚绝齐齐举兵伐楚


楚绝齐齐举兵伐楚
[西汉]刘向

楚绝齐,齐举兵伐楚。陈轸谓楚王曰:“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,西讲于秦。”楚王使陈轸之秦。秦王谓轸曰:“子秦人也,寡人与子故也,寡人不佞,不能亲国事也,故子弃寡人事楚王。今齐、楚相伐,或谓救之便,或谓救之不便,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,以其余为寡人乎?”陈轸曰:“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?楚王甚爱之,病,故使人问之,曰:‘诚病乎?意亦思乎?’左右曰:‘臣不知其思与不思,诚思,则将吴吟。’今轸将为王‘吴吟’。王不闻管与之说乎?有两虎诤人而斗者,管庄子将刺之,管与止之曰:‘虎者戾虫;人者甘饵也。今两虎诤人而斗,小者必死,大者必伤。子待伤虎而刺之,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。无刺一虎之劳,而有刺两虎之名。’齐、楚今战,战必败。败,王起兵救之,有救齐之利,而无伐楚之害。计听知覆逆者,唯王可也。计者,事之本也;听者,存亡之机。计失而听过,能有国者寡也。故曰:‘计有一二者难悖也,听无失本末者难惑。’”

战国策·犹至楚而北行也


犹至楚而北行也
[西汉]刘向

“今者臣来,见人于大行,方北面而持其驾,告臣曰:’吾欲之楚。’臣曰:‘君之楚,将奚为北面?’曰:‘吾马良。’臣曰:‘马虽良,此非楚之路也。’曰:‘吾用多。’臣曰:‘用虽多,此非楚之路也。’曰:‘吾御者善。’此数者愈善,而离楚愈远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