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问题,现在我个人(IT男视角)分析下来,有两方面原因
1、人类的记忆,不是相互之间无关的,而是相互之间关联的
当接触一种新的知识,而这种知识与以前的知识或经验相关度很高时,大脑就会自动尝试使用以前的工作模式来处理这些信息,用以前的储存方法来记忆这些信息。这样,就接受程度比较快。“触类旁通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但如果是一种新的知识,与以前的知识或经验相关度很低时,大脑会化一定的时间来查找历史数据,发现没有后,会开始尝试用已有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信息,如果已有方法很容易处理这些信息时,接受度就高,如果不容易处理这些信息时,大脑会尝试用另外的模式来处理这些信息,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“入门后,就学的快了”是一个道理。
但如果尝试过所有的模式后,都不合适的时候,就要经过一段时间训练,出现一种新的模式。
2、书的知识构成,也很重要
人对知识的整理方式,都有自己的方法。如果书的内容十分生僻,作者整理知识的方式又比较奇特,与读者差距很大,读者要训练出新的模式才好读懂,就是所说的“诘屈聱牙”。
如果作者可以将书的知识,与大家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,这样读者会容易理解和记忆书的内容,就是大家说的“浅显易懂”。
如果作者达到一定的高度,将困难的知识,提炼为大众语言,这样读者可以快速掌握知识的重点,就是大家说的“深入浅出”咯。